糖尿病人的血糖未控制好,猶如器官浸泡在含糖水的血液裡,容易產生併發症,且併發症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及疾病的進展,全身大、小血管及神經系統等,會逐漸產生病變,而這些病變,往往是不可逆的(即無法恢復原來的狀態)!

糖尿病併發症是甚麼 ?
糖尿病患者長期血糖過高加上相關代謝問題,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會引致身體各種健康問題,尤其對血管及神經造成損害,

糖尿病是一種系統性代謝疾病,與胰島素的功能及分泌異常有關。胰島素是一種由胰臟分泌的激素,負責幫助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為身體提供能量。當胰島素功能不足或分泌異常時,血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導致血糖水平持續升高,形成糖尿病。
需要注意的是,當血糖水平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時,胰島功能通常已下降至正常人的一半左右。因此,糖尿病的本質是胰島素功能的問題,而血糖只是反映胰島素功能的一個指標。

糖尿病併發症三大類

  1. 大血管病變
    • 病變機制:血糖+血脂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加速
    • 主要威脅:
    ▸ 冠心病(心肌梗塞風險增3倍)
    ▸ 腦中風(發生率較常人高2-4倍)
    ▸ 下肢動脈阻塞(截肢風險增10倍)
    • 預警信號:運動後胸悶、間歇性跛行
  2. 微血管病變
    • 眼睛病變:
    ✓ 視網膜病變(患病15年後發病率達80%)
    ✓ 黃斑部水腫(視力扭曲為典型症狀)
    治療窗口期:早期激光治療可保留90%視力
    • 腎臟病變:
    ✓ 微量白蛋白尿是最早徵兆(出現時腎功能已損失40%)
    ✓ 定期檢測eGFR(腎絲球濾過率)是關鍵
  3. 神經病變
    • 周邊神經:足部麻木→潰瘍→感染惡性循環
    • 自主神經:
    ✓ 胃輕癱(餐後腹脹、嘔吐)
    ✓ 無痛性心肌梗塞(糖尿病患者30%心梗無胸痛)

糖尿病併發症的嚴重性

一、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和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研究顯示:

  1.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風險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參考:ADA 2023標準)
  2. 視網膜病變:全球約1/3糖尿病患者有視網膜病變,是工作年齡成人失明主因(參考:WHO 2020報告)
  3. 腎病變:40%糖尿病患者會發展成慢性腎病,佔透析患者50%(參考:NKF 2021指南)
  4. 足部病變:糖尿病足潰瘍發生率達25%,截肢風險高10-20倍(參考:IDF 2022臨床指引)

二、慢性併發症的預防
預防慢性併發症應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ABCDE防治策略

項目 控制目標 臨床意義
A1c <7%(年輕患者建議<6.5%) 每降低1% HbA1c,微血管病變風險降37%(UKPDS研究)
Blood Pressure <130/80 mmHg 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44%心血管事件(ACCORD研究)
Cholesterol LDL-C<1.8 mmol/L(高危者) 他汀類藥物使主要血管事件降21%(CTT薈萃分析)
Diet 地中海飲食模式 可降低30%心血管風險(PREDIMED研究)
Exercise 每周150分鐘中強度運動 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達40%(Diabetes Care 2022)

糖尿病併發症篩查

糖尿病併發症評估跟一般體檢有何不同?

糖尿病併發症評估除了抽血檢查監察血糖控制及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膽固醇外,亦主要集中評估小血管和神經病變,包括微蛋白尿、眼底血管、白內障、足部神經線病變及皮膚受損情況等。

為其麼要篩查糖尿病併發症?

因為大多數糖尿病併發症 如糖尿眼病,糖尿腎病,足部病變等早期未期未必有徵狀,當出現徵狀時可能問題已經嚴重,已錯過及早治療的機會。

需要多久接受一次糖尿病併發症評估?
建議一般每隔一至二年

定期篩檢併發症相關指標,建議如下表:

檢查項目 檢查意義 檢查頻率
血    糖 瞭解血糖控制情形及學習調整方法。 經常檢查較好。
糖化血色素 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瞭解血糖的控制。 至少3個月測量一 次。

 

 

血    脂

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是動脈硬化的主因,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機率。

 

每年1次;檢測異常或使用降血脂藥物時,每3~6個月再追

蹤。

眼 底 鏡 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即 早治 療 ,預 防 失明。 每年1次;有病變 時,需加強檢查的次數。
白蛋白尿、腎絲球濾過率 及早發現腎病變,即早 治療 , 預防 尿 毒症。

每年1次;檢查異 常,每3~6個月再追

蹤。

足    部 評估足部神經及血管功能,保護足部。 每年至少1次;平時由自己或家人檢查。

糖尿病人居家自我檢查:

體重、血壓、血糖、足部

經常檢查較好。

就醫警訊紅旗

當出現以下情況,請24小時內就診:
⚠️ 視力突然模糊或視野缺損
⚠️ 下肢傷口超過3天未癒合
⚠️ 尿泡沬持續不散(蛋白尿徵兆)
⚠️ 對稱性手腳刺痛感

健康醫說



本網站的醫療資訊由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渭湘醫生提供,只供參考及教育用途,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臨床意見、 診斷或治療。如有任何健康或醫療問題,應向醫生作詳盡的檢查及面談查詢。本網站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商用。合理使用時須註明出處,並不得扭曲原意。

© drwongwaisheu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 by ONNO


本網站的醫療資訊由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黃渭湘醫生提供,只供參考及教育用途,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臨床意見、 診斷或治療。如有任何健康或醫療問題,應向醫生作詳盡的檢查及面談查詢。本網站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商用。合理使用時須註明出處,並不得扭曲原意。

© drwongwaisheung.org All rights reserved.Design by ONNO